邓颖超的2份遗嘱
年7月11日,邓颖超在安详中离开人世。对于自己的身后事,她早早地作了打算,留下了两份详细的遗嘱。
早在年周总理去世时,邓颖超在悲痛间曾说:“恩来用完后,把盒子拿回家来,保存着。等我死后,也用这个骨灰盒。”
6年后,年6月17日,邓颖超写下了自己的第一份遗嘱。这份遗嘱的原型其实是她在年给党中央写的信件,后来又在内容上补充了一些。遗嘱主要内容如下:
1、遗体解剖后火化
2、骨灰不保留,撒掉
3、不搞遗体告别
4、不开追悼会
5、所住房舍及原同周恩来共住房舍为全民所有,交公使用,不搞故居和纪念
6、对周恩来的亲属,侄儿女辈,勿以因周恩来的关系,或对周恩来的感情出发,不依据组织原则和纪律给予照顾安排
5个月后,邓颖超又写下了第二份遗嘱:
1、在其患病无救时不采取抢救
2、未用完的工资,全部交党费
3、和周恩来共住的房子交公处理
......
在邓颖超去世的第二日,《人民日报》公布了邓颖超同志的遗嘱内容。这些遗嘱既是她个人安排自己后事的心愿,却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位革命同志至死为党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经党中央同意,党支部工作人员将邓颖超同志的骨灰装进周总理的骨灰盒中,然后带到了天津——这是她与周总理的第二故乡,是两人情感的开始,也是他们革命信仰的萌生之地。
工作人员将邓颖超的骨灰全部撒入海河入海口,重回祖国河山,如同当年丈夫去世后那般。这对夫妻,从学生时代相识相知,在革命年代相惜相重,再到建设时代的相扶相持,他们之间不仅有夫妻之情,还有对彼此的理解、高度一致的理想信仰追求。这一对革命同志一生简朴,生前身后都不求优待,不搞特殊,凡事以身作则。
年,为了改变丧葬奢侈攀比之气、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中央领导倡议实行火葬。周恩来是第一个带头响应的。他先后6次劝说家人和祖籍淮安的地方干部群众,将祖坟埋深一点,坟茔地交给集体,可以用作耕地。
而邓颖超也同样如此。战乱时代,坟墓很难保存完好,邓颖超唯一知道的邓家坟墓是自己母亲的,在重庆红岩。即便如此,她也没有留下那唯一一座坟墓。在周家祖坟除平埋深时,她也着手办理着母亲这边的事情。
在他们夫妻二人相处中,情是一部分,革命理想也是一部分。周恩来给邓颖超的信件,有一段时间曾风靡网上。以下是随意选取的一封:
“等了几天没接到你来电话,今午听说你又病了,甚为惦念。明日当与你通话,希望你能提早回京......老了,总不免有些回忆,但是这个时代总是要求我们多向前看,多为后代着想,多向青年学习,偶一不注意,便有落后的危险,还得再鼓干劲,前进再前进啊!”
他们相互扶持,走过六十多年风雨,见证着党和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将自己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既是夫妻,又是战友。
周恩来的遗嘱
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去世。在去世前那几年,周总理从未好好休息过。有资料统计,在年1月到5月的天里,有9天每日工作12小时到14小时,有74天每日工作14小时到18小时,有38天每日工作19小时到23小时......
当时中国正处在那个特殊时代,党内发生巨变,因此党和国家的很多事务都压在了周总理的肩上。他夜以继日工作,以心血在维持中国的建设。然而,长年如此,早已殚精竭虑,身心俱疲,导致他的身体也越发不好。
此外,周总理患有膀胱癌,然而当时他却忙得没有时间接受手术。当年的医疗专家曾说,如果在癌症扩散前及时摘除膀胱,即便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术后必须挂上尿瓶,生活不便,却不太会有性命之忧。
然而,人民和国家却排在他个人之前。因此等到他病重之际,向党中央申请时间完成手术时,却为时已晚。
弥留之际,周恩来给妻子邓颖超交代了自己的遗愿:骨灰不保留,要撒掉。
他曾说:“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
邓小平听到这一遗愿时,含泪答应。在邓颖超的安排下,周恩来的骨灰被分成四份:一把撒向北京上空,是想同首都人民连心;一把撒到密云水库,因为他还牵挂着治水;一把撒到天津海河,那是他革命梦起的地方;一把撒到黄河入海口滨州,因为他是黄河儿女。
将骨灰洒向祖国河山,见证着、庇佑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而装周恩来骨灰的盒子,只是一个普通的木盒。在他逝世时,工作人员受邓颖超委托,到八宝山选购骨灰盒时,有人提议采用大理石、楠木这些贵重材料制作,但邓颖超拒绝了这些方案。
她说:“恩来生前一直要求自己生活水平不要高于人民群众,我们不能违背他的遗愿,他的骨灰盒选择一个普通的就行了。”
更让人动容的是,16年后她去世时,用的也是那个普通木盒。
何处寻总理?忠魂遍山川
晚年的周总理仍在操心国计民生,他的离世,对党和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对人民也是一份沉重的悲痛。年1月10日和11日,党中央举办了周总理的遗体告别活动。
修好容的周总理安详地躺在以君子兰、马蹄莲为主的鲜花丛中,他的遗体上盖着党旗,遗体下方放着邓颖超送的花圈,花圈缎带上写着“悼念恩来战友,小超哀献”。
邓颖超和国务院各部长、副部长一起轮流守灵,每天有一万人来参加告别活动。朱德在告别活动第一天上午就赶过来了,他强忍泪意,回想往夕岁月——当年他正是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临走前,朱德站直身体,朝着周总理遗体,敬了一道庄严的军礼。
郭沫若当场失声痛哭,待回家后,带着悲痛之情写下一首缅怀诗:
革命前驱辅弼才,巨星隐翳五洲哀。
奔腾泪浪滔滔涌,吊唁人涛滚滚来。
威德在民长不没,丰功垂世久弥恢。
杰诚与日同辉耀,天不能死地难理。
由于告别人数有限制,但群众对总理的敬仰与热爱之情却深厚难挡。医院东大门对面的东单公园涌满了人群,医院方向,不时传来隐忍不住的啜泣声。还有外省、外市的人听到周总理逝世的广播后,连夜乘飞机、火车赶来北京,想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在这场告别仪式里,没有出现毛主席的身影。后来大家才得知,毛主席已卧病在床,说不了话,也根本走不了路,他知晓那日是周恩来的告别仪式,却只能伤感地拍着自己的腿,吃力地说:“我也是走不动了。”
11月下午四点半结束了两天的告别仪式,周总理的遗体将被送到八宝山火化。在场的人朝着总理的遗体最后深深鞠了三躬。工作人员将棺木抬上灵车,车一开动,便听到一阵阵悲痛的哭声。
由于四人帮的阻挠,遗体告别仪式仅进行了两天,人数也限制在2万人内,很多群众没有机会看总理最后一眼。但在这最后送别之日,他们不愿缺席。虽然此时正值严冬,但在送往火化的路上,百姓们戴着黑纱和白花,自发地站在路边——从东西长安街到八宝山,十里长街,人山人海。
五点,灵车从医院出发,从王府井大街进入长安街。送灵车队有上百辆,几公里长,两边站满了来送别的百姓,人群中有默默流泪的,有悲痛至极放声痛哭的,他们目送着灵车远去,即便灵车已消失在视野中,却仍站在原地不愿离去。
有人曾作诗记下当日之景:“少壮扶老弱,街市倚栏杆。万民敬肃哀泣,不知北风寒!”
吊唁大厅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太庙门口上方挂着大字横幅:“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永垂不朽!”
大厅从里到外,一直到太庙的大平台和台阶上,都摆满了国家领导人、各部委、军委、各国外交使团、专家、留学生送来的花圈,足足有上千个。
3日的吊唁结束后,邓颖超捧着骨灰盒,前往人民大会堂台湾厅灵堂,周总理的追悼会将在这里举办,由邓小平致悼词。
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都自发举行着各种悼念周总理的活动。上海市的工人们不顾四人帮的禁令,拉响了港口码头船只的汽笛声,行人听到后纷纷停下脚步,车辆也停行靠在路边,为周总理默哀。天津、青岛、福州、黄埔等地的码头,也都响起了汽笛声。
汽笛声如同人哀痛之时的呜咽,在这一日,中华大地上,响彻悲恸之声。
中国人民将周恩来总理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当之无愧。20岁时,他意气风发,在南开点燃了革命之火;30岁时,他以身涉险,开辟党的隐秘战线;40岁时,他到处奔走,将全国拧成一股粗壮的战绳;50岁后,他站在国际舞台上,儒雅谈笑间展中国风骨,护中国利益。
他一生为国为民,从未停下脚步,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哪里缺他,他就出现在哪里。正如那首无名诗中最后一句所言,何处寻总理?忠魂遍山川。
他看似离去了,祖国山河中,和平盛世中,却处处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