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莲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时代武汉追光逐芯江城绽新颜四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02:00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武汉9月7日消息武汉,依水而生,长江和汉江在这里交汇,百余湖泊星罗棋布,造就了半城江色、半城湖光的独特城景,因此得名“江城”。

如今,依托扎实的工业底盘、丰沃的科教资源,“科创名城”“未来之城”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

“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些重大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攻坚克难。”“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考察武汉,其中三次来到光谷,深入企业,察看创新成果,对加强科技自主创新提出要求。

十年来,武汉牢记殷殷嘱托,不负科技自立自强使命,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0.2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倍,占GDP比重27%、提高10.1个百分点。全球首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全国首款层三维闪存芯片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武汉问世,北斗导航、神舟飞船等一批“国之重器”凝聚“武汉智慧”。

科技创新正成为当下武汉最热门的“关键词”。

代表武汉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建筑“马蹄莲”(央广网发毛捷摄)

“追光者”星火成炬

在武汉,提到科技创新就不得不提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即“中国光谷”,这里曾因距离主城区较远,被戏称为“武汉地图外两厘米”,如今却成为武汉科创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大学毕业后就来光谷上班了,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乡下’‘菜地’。”年毕业后就进入光谷一家企业任工程师的曾维感慨道,“那时候我以为光谷是武汉市的边缘,是武汉发展的终点,没想到光谷竟是武汉发展的新起点。”

如今,走进光谷,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科创气息和青春活力。随着光谷中心的东移,整洁宽阔的景观路取代了曾经的荒坡小路,路旁高新产业园、企业总部大楼鳞次栉比,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或匆匆行走,或伫立交谈,无不透露着蓬勃朝气。

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内,大学生创业者进行项目路演(央广网记者朱娜摄)

如何留住人才,曾困扰着武汉这座拥有超百万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大城。当前,这种局面正在扭转。

随着“留才”“引才”政策的密集出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在武汉“生根发芽”。韩青便是其中一员。

“现在看来,我大学毕业后来武汉发展的决定是对的,在这里我不仅通过落户政策顺利定居,还找到了发展前景很好的企业上班。”谈及年大学毕业后来武汉发展的这十多年,韩青表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很满意。

“我是年来公司的,那年公司研发出了国内首颗采用40纳米工艺的芯片,改变了湖北省北斗产业‘无芯’的局面。”韩青供职于一家研发“北斗芯”的公司,该公司当前正以高精度、低功耗、小尺寸与低成本作为研发方向,研发能够更好应用于民生领域的北斗芯片。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芯片射频测试(央广网发高勇摄)

无独有偶。海归博士闫大鹏与他创立的公司也为武汉构建世界级“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年,归国后的闫大鹏决定利用自身科研经验,在光谷创建一家专注于光纤激光器研发制造的企业。

当时国内不仅没有成功研发光纤激光器的先例,相关人才也比较匮乏。闫大鹏带领团队成员不懈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终于在年造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W连续光纤激光器。此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迫使同类进口产品大幅降价,其自研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到国内医疗、精密仪器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

“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事就是回国到武汉创业。”闫大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武汉人“敢为人先”的精神,特别是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英雄城市、英雄人民展现出的大爱感染着他。

激光器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在加紧生产(央广网发孙诗摄)

“追光者”的加速集聚,政策的不断催化,推动“光谷”产业链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截至年11月,武汉已有“光芯屏端网”核心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余家,这些企业年产值约亿元,相关产业链进一步在北斗、物联网、医疗电子、量子通信、光子芯片等新兴产业和配套产业领域快速拓展,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0亿元。

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正成为引领世界光电子发展的前沿阵地。

 智能网联让老城焕新姿

作为武汉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制造与服务业,近年来,也“老树发新芽”。

上世纪90年代,武汉抓住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布局成就了“中国车谷”,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区内已集聚9家整车企业,13个整车工厂,余家知名零部件配套企业。产业也从传统汽车制造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换道超车”。

清晨,准备上班时用手机预约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前往单位,在单位附近的无人售货车上购买一份由机器人精确配比煮制的热干面,旁边无人驾驶清扫车正有序清扫着路面……这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武汉经开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一名环卫工人通过无人驾驶核酸采样车进行核酸采样(央广网发程楚熙摄)

年9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正式揭牌,当天向3家企业颁发中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载人试运营许可证,智能网联汽车正式“驶入”市民的生活。

“以前出门还要等一段时间的公交车,现在手机就能叫无人驾驶出租车,点对点接送,太方便了!”在武汉经开区工作生活了15年的王鹏,正经历着行业革新给生活带来的颠覆性变化。

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无人驾驶接驳车正在运行(央广网发李岿摄)

“当时智能网联汽车的试运营区域首期开放了28公里测试道路,规划开放公里测试道路,车型包括小型巴士、无人驾驶出租车等。”武汉经开区大数据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张于威介绍,如今,该示范区已有公里的智慧道路,智能网联汽车的运营范围已覆盖整个武汉经开区,涵盖公交接驳、清洁环卫、物流配送等十余个具体应用场景,自动驾驶示范应用领跑全国。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测试、应用经验逐步成熟,进一步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楼宇的管理等多种应用场景,成为“中国车谷”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

记者在位于武汉经开区大数据中心二楼的控制室看到,一块硕大的数字屏幕上显示了道路与车辆的3D模型、等比例还原的楼宇及城市基础设施模型。在这些模型上,标注着烟雾、土壤湿度水分、一键呼叫报警、清空垃圾桶等实时信息,4名工作人员正密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